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词 侧改革什么意思?
2016-01-15 来源:知乎 阅读数【】
搜狗百科: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正昆
来源:知乎
关于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实际上是经济学中两大思想的分野。
需求侧管理来源于凯恩斯主义,Y=C+I+G+NX,其认为价格存在短期刚性市场无法出清需要刺激政策使得总产出达到潜在产出,比如货币政策降低利率 r 刺激投资 I,或者财政政策直接增加 G。
供给侧管理来源与新古典主义,Y=F(A,K,L),其认为市场能够出清不需要刺激政策。产出 Y 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要素投入 K、 L(所谓的“要素投入驱动”),以及提高 A 实现。不过增加 L 不会提高人均产出(除非人口结构变化),资本投入 K 达到稳态均衡后便对经济增速没有贡献,因此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

图来自2016.01.06 国信证券 2016年宏观经济报告
我国的形势是:
从需求侧看:增长主要动力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但从2010年开始,进出口贸易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连续下降,显示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的边际效益已经在递减。在消费方面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振,无论是居民消费率还是政府消费支出率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对应的就是高达 50%以上的储蓄率及 40%以上的资本形成总额占比。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 加上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失真,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这显示出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传统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消费品本土供给又不足。通过刺激政策可以平滑经济的周期,但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似乎办法不多。
从供给侧看:以前中国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特别是廉价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但在这些廉价要素似乎已经不再“廉价”,所以只能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这也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技术是A中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来看技术发明提高了资本生产率,否定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但提高科技能力或者新技术的出现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而提高制度效率是一个可控的方向,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

供给侧管理有两个著名的例子“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图来自海通证券)
从整体来看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永远是一致的。供给侧管理更加强调长期的潜在增长水平,需求侧管理更加关注短期的实际增长水平。当实际经济增速高于潜在水平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供给侧管理;当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水平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需求侧管理。从目前来看,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问题调整,转向供给侧管理应该说有一定道理。
实际上供给侧管理从新一届政府上台就开始了。

但存在两个重要的现实阻碍。
1.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结构进行由“重”到“轻”的转变——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太强,过快出清容易导致经济增长断崖式下滑,这和短期的“保增长”政策是矛盾的
2. “供给侧改革”的精髓是减税,但一方面减税将导致财政压力,而一旦对财政的掌控力下降,反而可能制约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进。另外减税的背后是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解决办法是大规模发行国债,但这需要相当大的债券市场容纳空间才行,须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实力的提升。(来自广发证券:“供给侧改革”和“保增长”,也许只能二选一)
相较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撒钱”,供给侧更多是解决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不过新一届在威望塑造上的强势为操作打下了一定基础。